嵊州炒年糕历史
嵊州炒年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霸中伍子胥用糯粉做城砖,屯粮防饥的典故。据史书记载,嵊州自秦汉置县以来就有“十四夜,以菜煮糍食之,谓之亮眼汤”的说法与做法,其特点是有汤,不腻,鲜美。
又称炒米果,是浙江省嵊州市的传统美食。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嵊州炒年糕的制作过程复杂,选料讲究,口感独特,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嵊州炒年糕的主要原料是米果和年糕,米果是嵊州当地的特产,质地细腻,口感软糯。
炒年糕的调料有酱油、糖、料酒、葱、姜等。
制作时先将米果和年糕切成片,然后与调料一起翻炒,最后加入蔬菜、肉类等配料,使炒年糕更加美味可口。

嵊州炒年糕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嵊州地区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嵊州品尝这道美食,使得嵊州炒年糕逐渐成为了当地的一张名片。
关于年糕的历史和由来
相传春秋战国时,吴王夫差建都苏州,终日沉湎酒色,大将伍子胥预感必有后患。故伍子胥在兴建苏州城墙时,以糯米制砖,埋于地下。当吴王赐剑逼其自刎前,他吩咐亲人:“吾死后,如遇饥荒,可在城下掘地三尺觅食。”
伍子胥死后,吴越战火四起,城内断粮,此时又值新年来临,乡亲们想起伍子胥生前嘱咐,争而掘地三尺,果得糯米砖充饥,从那以后,苏州百姓为纪念伍子胥,每逢过年,都以米粉做成形似砖头的年糕,渐渐地,过年做年糕,吃年糕相沿成习,风行各地。

过年吃年糕,寓意吉祥: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
年糕,主要用蒸熟的米粉经舂捣等工艺再加工而成。因其制于过年之前,故名。我国制作年糕的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代而不衰。
如今,各地年糕的原料和做法各具特色,风味各异。在塞北,农家习惯将黍子磨成粉,蒸出金灿灿的黄米年糕。在江南,人们喜欢把糯米加水磨成米浆,蒸成条形或砖块的水磨年糕。
砸年糕来历
打年糕,是吴越地区民间美食之一。这一习俗,在浙江海宁由来已久,每到农历年底,农村几何家家户户都有打年糕、吃年糕的习惯,每家每户都会用几斗到几石糯米磨成粉打成年糕,并作为新年中走亲访友的传统礼物。因海宁是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名城,民间文化积淀深厚,文官武将迭出,他们勤政爱民,忠心报国,屡受升迁,因“年糕”与“年高”同音,故而“年糕”便成了民间祝福亲朋好友“年年高升”的“好口彩”。
关于“年糕”一物的来历,在吴越地区的海宁,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从当时军事需要出发,命大夫伍子胥监管筑城,称之为“阖闾大城”。城垣建成后,吴王非常高兴,召集满朝文官武将,设宴庆功。席间群臣纵情酒乐,认为有了坚固的城垣,便可以从此高枕无忧了。见此情景,独有相国伍子胥闷闷不乐。他叫来贴身随从,附耳嘱咐道:“满朝文武如今都以为高墙可保吴国太平。城墙固然可以抵挡敌兵,但里边的人要想出去也会同样受到制约。如果敌人围而不攻,吴国岂不是作茧自缚?忘乎所以,必招祸乱。倘若我遇不幸,吴国受困,粮草不济,你可去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可以得到食粮。”随从以为伍子胥喝多了,在说酒话,并未当真。
后来,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当政,听信伯噽馋言,赐伍子胥属镂剑自刎而死。越王勾践闻知,认为吴国失去主将,便乘虚举兵讨伐吴国,以雪亡国之耻。夫差屡战屡败,越军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吴军被困守城中,炊断粮绝,街巷内妇孺忍饥挨饿,哭声惨不忍闻!这时那位随从军官记起伍子胥从前的嘱咐,便急忙召集乡邻一起来到相门外掘地取粮,当挖到城墙下三尺深时,果真发现城砖全是用糯米粉做的。顿时人们激动万分,朝着城墙下跪,叩谢伍子胥。靠这些糯粉城砖救了全城百姓。
当年,海宁地方原属吴境,后封於越国,故有“吴境越地”之称。这里黎民百姓为了怀念伍子胥,从此,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粉做“城砖”,供奉伍子胥。久而久之,为了铭记伍子胥的功迹,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以此来纪念他。以后,这种习俗流传下来,直至今天。春节的大年初一的早点,人们吃的是菜煮年糕,炒年糕或糖熯年糕……这是取其“年年高升”之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炒年糕源于哪里的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
本站非盈利性质,与其它任何公司或商标无任何形式关联或合作。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