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碗菜来自哪里(回民九大碗的起源)

飓风 12 0
  1. 婺源叫大碗是什么意思
  2. 回民九大碗的起源

婺源叫大碗是什么意思

婺源叫大碗又名婺源八大碗,是婺源的一种特色农家菜。

婺源县,隶属于江西省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婺源叫大碗是当地的特色美食,即八大碗农家菜,它们都有好听的名字,寓意美好生活,分别是:

大碗菜来自哪里(回民九大碗的起源)-第1张图片-厨房小当家

蒸蒸日上(农家米粉蒸肉),鸿运当头(清蒸荷包红鱼),大吉大利(红烧土鸡),吉祥如意团圆球(红烧狮子头),清清白白(婺源糊豆腐),红红火火(干辣椒小干鱼),万象更新(有机时蔬),百口团聚羹(一品汪口鲜汤)。

有机会去婺源旅游的话,一定要尝尝这特色的婺源叫大碗。

1. "婺源叫大碗"是指婺源地区的一种特色饮食文化。
2. 这个说法的原因是婺源地区的餐饮文化以大碗大盘的形式为主,即菜品的份量较大,适合多人共享,也代表了婺源人民的热情好客和丰盛的生活态度。
3. 此外,婺源的大碗菜品种类繁多,口味丰富,不仅有传统的农家菜,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如婺源烧鸡、婺源酒糟鱼等,可以满足人们对美食的需求,并且也成为了婺源旅游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婺源名吃叫八大碗,来婺源旅游,第一餐要吃八大碗,八大碗特色农家菜带着浓厚乡土文化的氛围,天然、营养、健康、无害,展示了婺源饮食文化的一席盛宴。

大碗菜来自哪里(回民九大碗的起源)-第2张图片-厨房小当家

回民九大碗的起源

清朝以后,许多内地的回族来到了新疆,为了生存,他们选择进入了成本较低的饮食行业。开始在新疆大地上繁衍生息。这些能干勤劳的回族人按照生活习俗,用面粉、牛肉、羊肉不断地演绎出了一些极具特色的风味小吃,比如:烫面饼子、油香、葱油香、拉条子、揪片子、牛肉面、凉皮子、火烧、“九碗三行子”等,多的时候有六七十种。“九碗三行子”也就从那个时候慢慢流传开了。

 “九碗三行”即九大碗,是一种家宴菜,又叫“流水席”,参加这种宴席叫“吃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新疆当地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回族同胞在举办婚嫁活动中,都要做“九碗三行子”来招待亲威朋友。

回族的清真菜讲究“九碗三行(hang)子”,在正式宴席上,要用九只大小一样的碗来盛,并要把九只碗菜摆成每边三碗的正方形,无论从哪个方向都是三行,俗称“回族九大碗”。

“回族九大碗”是山东一带和东北部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在特殊重要的日子或招待最尊贵的客人才会做的一种特色清真美食,起源可追溯到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同时也把具有特色的穆斯林饮食文化带到了内地,经过时代的变迁,山东自汉代就有先民定居,历经元、明、清、民国至今700余年。

大碗菜来自哪里(回民九大碗的起源)-第3张图片-厨房小当家

“回族九大碗”寓意丰富,包含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四角的蒸碗象征四海升平,四季(犄角)发财、金黄的丸子象征团团圆圆、金色的藕荷象征和和美美,中间的杂菜象征齐齐全全,大吉大利、素菜象征着富贵吉祥,五谷丰登。九大碗反映了回族百姓对天下太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九大碗”,也叫做“九斗碗”,流于四川各地。

      成都平原农村的地区风俗,凡遇婚娶、新居落成、小儿诞生、老人寿辰等喜事,都要办一顿丰盛的酒席。

旧时,除猪肉外,或鸡或羊必上满九碗主菜,其特色注重的是蒸菜,原意是以蒸菜的“九大菜”而得名。

即:软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鱼、蒸浑鸡、蒸浑鸭、蒸肘子、夹沙肉、咸烧白。后来发展演变为上九道菜,依次顺序为:一、干盘菜;二、凉菜;三、炒菜;四、镶碗; 五、墩子;六、膀;七、烧白;八、鸡;九、汤菜。

  “九斗碗”是客家人传统敬归客佳肴,因其多摆席于农家院坝头,又称“坝坝宴”。

坝坝宴最能体现出成都人的吃相。但要吃出味道,吃出氛围,在形式和内容上肯定都是大有考究的。

在形式上,食客要多多益善,吃饭如同打一场歼灭战,声势要大大的,兵员要旺旺的,动作要猛猛的。在内容上,“九大碗”是起码的。之所以叫“九大碗”,是因“九”字含吉祥之意,民间有“九九长寿”、“九子登科”、“ 天长地久(九)”等说法。

民间有首《九碗歌》:主人请我吃晌午,九碗摆得胜姑苏。头碗鱼肝炒鱼肚,二碗仔鸡炖贝母。三碗鲤鱼燕窝焯,四碗猪肉焖豆腐。五碗金钩勾点醋。六碗金钱吊葫芦。七碗墩墩有块数。八碗肥肉火巴漉漉。九碗清汤把口漱,酒足饭饱一身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碗菜来自哪里的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